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

菜頭粿(台文)

舊曆過年,阮兜攏會做菜頭粿,庄跤所在,菜頭家己種、米家己,閣起大灶來,誠有古早味。做菜頭粿袂講真費氣,上無免粿粞,佮發粿仝款,省一條工。


阮有一台電動石磨仔,在來摻寡水落去,免幾分鐘就會當做粿。菜頭削削咧切做細塊細塊,這馬有機器就較利便,一斤米量其約就一斤菜頭,絞做汁。閣來就起大鼎豬油,著愛共蒜仔白切予幼、蒜頭撼咧,等豬油煏甲,就下落去炒,等出味,菜頭汁就會當落鼎,那,那下五香粉、胡椒粉、鹽、紅菜頭絲,嘛會使絞肉。

當咧煡(khi̍t)
滾矣就會使下粿,火愛較細,粿下落就愛緊,愛注意毋好予臭焦,規鼎會愈來愈,就會愈來愈食力結佇煎匙的粿共捏看覓,若傷𠕇就閣下寡水,煡甲齊勻就會使𣁳起來炊。


大灶燃火燃予旺,愛炊幾若點鐘,若是有頂下(sn̂g),著愛交換才會齊勻炊好是軟㽎㽎(sìm),猶袂切得,愛等伊冷。欲食進前閣煎一下,雙面煎予蒜茸豆油,滋味有夠讚。

拄炊好猶未切

【以下投稿bong報增加】

一冬做一改,口味總是較無穩定,尤其阿媽愈來愈有歲了後,無才調家己做,就佇邊仔出喙,我來出手,有時免不了會脫箠,尤其是欲煡甲偌洘、捏起來按怎才算拄好,我實在掠袂準,加上頂、下床因為溫度、水氣真有差,種種的原因,可能兩床的品質會無啥一致。做甲遐濟,毋是攏家己食,一半以上是欲送人的,阿媽逐改都千揀萬揀,揀上媠的、上好食的予人,另外留一塊猶算袂䆀的拜公媽,賰的較䆀的才家己食。我是逐改攏毋甘搐搐閣毋敢講,嘛毋是講驚人食啦,是,人敢會像我遐爾珍惜阮的菜頭粿咧?我是愛食閣毋甘食,若別人提去煞根本無愛食,敢毋是足枉費?

人攏講庄跤人條直、善良,才會好的留予人,在我來看,就無遐爾浪漫。對古早時代的查某人來講,in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扞家,閣因為生活箍仔真狹,規庄頭的人攏互相熟似,規親族嘛真捷有來去,難免就會有沓沓滴滴的比較,佮袂了袂盡的閒仔話,in上驚的就是這,驚予人講無夠賢慧、手路䆀、驚人食、凍霜、予頭家無面子,致使in定著愛共上好的表現予別人看著,送粿、送粽就是表現的機會,當然是較按怎委屈家己嘛著予人無閒仔話通咬,若趁著呵咾,就閣較功德圓滿矣。毋是我因為毋甘遐的粿咧亂使講,實在是對生活中觀察來的。

逐改我若咧鬥跤手分配欲送人的粿,看著阿媽躊躇佮細膩的表情,閣有喙內咧nauh的話,就感覺真毋甘。毋過,這是伊規世人的價值觀,伊對人生的慎重攏表現佇遮,咱哪通去佮伊講啥物新時代的道理咧?過年嘛,逐家歡喜就好,若我家己的毋甘佮枵鬼,就摻菜頭粿共吞落腹。



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
喵喵喵的苗栗

好像很多人說,臺灣對外國人很友善,這可能不是自我感覺良好,搞不好是「基因」造成的咧,因為臺灣是個多種族群共同居住的地方啊!臺灣原本的主人,也就是我們的原住民,在民族學上的分類稱為「南島民族」,所說的語言稱為「南島語系」,南島語系分布非~常的廣,目前有大約兩千種語言(臺灣就有其中的二、三十種),且語言學家多半認同臺灣是南島語的發源地。這是另一個故事了,暫且打住。

後來各種不同族群的漢人陸續移民來台,其中最大宗的就是閩南人和客家人,當然也就帶來了各種閩南語和各種客家語,後來清國把臺灣納入版圖、之後日本人來了、再來中華民國來了,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,這麼多種族群相處,處不來是正常的啦(喂!),不過,當人們打來打去的時候,各種族群的語言可是非常歡樂地玩在一起了呢!而且不只是人類一代一代繁衍,長得越來越不像祖先,語言也一樣,不斷不斷演變,也就越來越不像當初的閩南語和客家語了。

南島語對漢語影響最深的,大概就是地名。俗話說,很多地名來自於日語發音,事實上,來自南島語的也不少,我們要多關心他(喂!),其中多半是直接從南島語的發音轉為台語的發音,不過,也有身世很坎坷的例子,也就是終於要進入的正題「苗栗」。


古早臺灣的西部平原,是道卡斯族(Taokas)的居住地,其中有個地名,以道卡斯語發音是「Bari」。說閩南語的人聽到這個發音,就寫成「猫裏」,「猫(bâ)」是「貓(niau)」的另一種講法(bâ)」讀法就和「Bari」的「Ba」很接近,「裏(lí)」就「(lí)」嘛,和「Bari」的「ri」很接近(這裡的r舌頭不用像講英文那麼捲,反而比較接近「l」),所以Bari依台語寫成「猫裏(bâ-lí)」是很合理的。不過以前人不像現在有教育部、內政部還有辭典,所以大家會亂寫,因此像是「猫狸」、「狸里」之類的就陸續出現了,命運的轉折點,在於出現了「貓裏」這個寫法,畢竟,貓貓狗狗都是四條腿的小動物嘛,會搞混也是很正常的(喂!)。

不知何故,客家的捧由比較喜歡「貓里」這個寫法,用客語來唸,就變成了「meu liˊ」,看音標唸不出來的話,請點萌典連結「」「」,點一下「四」的那個三角形,就可以聽音檔,一定要聽,因為聽了就會發現,和華語的「苗栗」聲音很接近啊!

所以啦,清國的官員看到「貓里」這個寫法,覺得這樣一副這裡有很多貓的樣子,不雅不雅(貓奴曰:哪裡不雅!踹共!)(別降啦,古時候的官,死板的書讀多了,價值觀有點……),那改一下好了,聽了客家人的發音,就寫成了「苗栗」。所以以後如果有人跟你說,苗栗是因為這裡有多栗子,你就可以跟他說,明明是很多貓(喂!!!)。

最有趣的是,寫成了「苗栗」之後,原本的客語發音「貓里(meu liˊ)」就被拋棄了,改成了以客語直接讀「苗」「栗」這兩個漢字,就成了現在客家話所說的「苗栗(meu ˇ lid)」(一樣來點個連結聽發音吧:「」「」)。台語發音的「bâ-lí」也一樣被拋棄,就直接讀成「苗栗(Biâu-li̍k)」。(啊,台語的「栗」辭典上只放了栗子的栗,沒有放文讀音的栗,所以聽不到……什麼文讀音?ㄟ,這個下次寫好了)


現在看看可愛的石虎,實在很難相信這個地名和牠沒有關連,道卡斯語的Bari,學者說是平原的意思,不知怎麼的,身為貓奴,總覺得有一點失落啊。
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
道可道,非腸道

正所謂「道可道,非腸道」,在PTT熱烈討論的腸道(https://www.ptt.cc/bbs/WomenTalk/M.1434414350.A.6BA.html),和語文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?粉腸和粉腸又有甚麼命運交纏?

原文中的網友到麵攤點「粉腸」,老闆端上來的卻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東西,難道這兩種東西都叫粉腸?還是不同地方對於粉腸有不同的認知?

其實捏,「粉腸」二字用台語來唸,會有兩種不同的音讀

圖片來源:教育部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
第一種「粉腸」的「腸」,台語台羅音標寫成tn̂g,和「豬腸仔、大腸、大腸頭」等等的「腸」讀音相同,指的是豬小腸前半段帶有較多脂肪和組織的部分,由於這一段小腸裡的白色組織吃起來有粉粉的口感,所以稱為「粉腸hún-tn̂g」也有人說「粉腸仔」,是真正的內臟。至於那個白色組織是什麼……先別破壞大家的食慾啦!


圖片來源:教育部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
第二種「粉腸」的「腸」,臺台語台羅音標寫成tshiâng,若以注音標示是「ㄑㄧㄤˊ」,這是一種加工食品,外觀和「烤香腸」那種香腸很像,但裡面塞的是豬肉(或加其他配料)和澱粉(地瓜粉或太白粉),做成香腸的樣子,也有些人會加入紅色素。這個發音是不是有點熟悉呢?路邊攤香噴噴的烤香腸,台語就叫「煙腸」,這個「腸」也一樣讀為tshiâng(ㄑㄧㄤˊ)。所以,這種「粉腸」,是因為外觀像香腸,而澱粉一樣有粉粉的口感,所以稱為「粉腸hún-tshiâng」。附帶一提,「煙腸」和「粉腸」的「腸」,有些地方的人讀為tshiân(ㄑㄧㄢˊ),這只是方言差(口音不同)而已。

為什麼一個「腸」字台語有兩種讀音啊?不不不,其實是有三種讀音,第三種讀為tiông,生活中很少用到,只有讀詩詞古文時才會用這個音來讀。

就是因為不管是「tn̂g」還是「tshiâng」,寫成漢字都是「腸」,所以如果用華語說「粉腸」,就不知道你到底想吃哪一種啦!所以說,以後點菜用台語點吧!

◎不知道怎麼唸嗎?歡迎到萌典查這兩個詞喔:「粉腸仔」、「粉腸」。詞目右邊的三角形點一下就可以聽發音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