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
喵喵喵的苗栗

好像很多人說,臺灣對外國人很友善,這可能不是自我感覺良好,搞不好是「基因」造成的咧,因為臺灣是個多種族群共同居住的地方啊!臺灣原本的主人,也就是我們的原住民,在民族學上的分類稱為「南島民族」,所說的語言稱為「南島語系」,南島語系分布非~常的廣,目前有大約兩千種語言(臺灣就有其中的二、三十種),且語言學家多半認同臺灣是南島語的發源地。這是另一個故事了,暫且打住。

後來各種不同族群的漢人陸續移民來台,其中最大宗的就是閩南人和客家人,當然也就帶來了各種閩南語和各種客家語,後來清國把臺灣納入版圖、之後日本人來了、再來中華民國來了,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,這麼多種族群相處,處不來是正常的啦(喂!),不過,當人們打來打去的時候,各種族群的語言可是非常歡樂地玩在一起了呢!而且不只是人類一代一代繁衍,長得越來越不像祖先,語言也一樣,不斷不斷演變,也就越來越不像當初的閩南語和客家語了。

南島語對漢語影響最深的,大概就是地名。俗話說,很多地名來自於日語發音,事實上,來自南島語的也不少,我們要多關心他(喂!),其中多半是直接從南島語的發音轉為台語的發音,不過,也有身世很坎坷的例子,也就是終於要進入的正題「苗栗」。


古早臺灣的西部平原,是道卡斯族(Taokas)的居住地,其中有個地名,以道卡斯語發音是「Bari」。說閩南語的人聽到這個發音,就寫成「猫裏」,「猫(bâ)」是「貓(niau)」的另一種講法(bâ)」讀法就和「Bari」的「Ba」很接近,「裏(lí)」就「(lí)」嘛,和「Bari」的「ri」很接近(這裡的r舌頭不用像講英文那麼捲,反而比較接近「l」),所以Bari依台語寫成「猫裏(bâ-lí)」是很合理的。不過以前人不像現在有教育部、內政部還有辭典,所以大家會亂寫,因此像是「猫狸」、「狸里」之類的就陸續出現了,命運的轉折點,在於出現了「貓裏」這個寫法,畢竟,貓貓狗狗都是四條腿的小動物嘛,會搞混也是很正常的(喂!)。

不知何故,客家的捧由比較喜歡「貓里」這個寫法,用客語來唸,就變成了「meu liˊ」,看音標唸不出來的話,請點萌典連結「」「」,點一下「四」的那個三角形,就可以聽音檔,一定要聽,因為聽了就會發現,和華語的「苗栗」聲音很接近啊!

所以啦,清國的官員看到「貓里」這個寫法,覺得這樣一副這裡有很多貓的樣子,不雅不雅(貓奴曰:哪裡不雅!踹共!)(別降啦,古時候的官,死板的書讀多了,價值觀有點……),那改一下好了,聽了客家人的發音,就寫成了「苗栗」。所以以後如果有人跟你說,苗栗是因為這裡有多栗子,你就可以跟他說,明明是很多貓(喂!!!)。

最有趣的是,寫成了「苗栗」之後,原本的客語發音「貓里(meu liˊ)」就被拋棄了,改成了以客語直接讀「苗」「栗」這兩個漢字,就成了現在客家話所說的「苗栗(meu ˇ lid)」(一樣來點個連結聽發音吧:「」「」)。台語發音的「bâ-lí」也一樣被拋棄,就直接讀成「苗栗(Biâu-li̍k)」。(啊,台語的「栗」辭典上只放了栗子的栗,沒有放文讀音的栗,所以聽不到……什麼文讀音?ㄟ,這個下次寫好了)


現在看看可愛的石虎,實在很難相信這個地名和牠沒有關連,道卡斯語的Bari,學者說是平原的意思,不知怎麼的,身為貓奴,總覺得有一點失落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