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

什麼,你也懂台語字?

Liz表示:略懂略懂……

相信各位一定聽過「台語又沒有文字」吧?拔了獅子的鬃毛之後,還要相信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嗎?

所以你的意思是說台語有字囉?那種亂造的字不算啊!

誰跟你亂造啦!台語和華語、客語、廣東話、上海話、浙江話八啦八啦一大堆,都有字,應該說都有共同的「書寫符號」,就是「漢字」。

講個祕訣打個比方,假設漢字總共有100個字,華語大概用到其中的40個字,台語用其中的30個字,其中華語和台語重複的字大概有20個(這只是比喻,是比喻,是比喻,因為很重要……)。所有的漢字,你都可以根據音韻規律以華語或台語發音,但不見得用得到。比如「吃」這個字,在華語很常用,但台語不用,台語用「食(tsia̍h)」(我們唸的「甲」就是「食」這個字的白讀音);同樣的,「餓」這個意思台語用「枵(iau)」,而在華語呢?除了「枵腹從公」之外你用不到。

但是像天(ㄊㄧㄢ/thinn)、地(ㄉㄧˋ/tē)、山(ㄕㄢ/suann)、水(ㄕㄨㄟˇ/tsuí),華語台語都用一樣的字,只是依各自的「音韻規律」讀出不一樣的聲音。(可是像是什麼「請裁」這種的,這是謠言;至於像「凍蒜」、「很慢的奶雞」這一類的,則是借音。不過這以後再說吧)

但是因為很多台語找不到漢字可以寫,所以有書寫需求的人,就使用了漢字造字的法則,創造了一些新的字,這些新造字有的用久了,還挺好用的,就被接受了;有的則因為很難用,就被時代的洪流淘汰啦。

如果覺得故事到這邊就結束了,那就太天真了,「代誌毋是戇人想的遐爾簡單」,除了漢字,台語還有另一個非常具有歷史的書寫系統,就是「羅馬字」。

一句話惹怒羅馬字:我知道啊就英文字母嘛!
圖片來源:摳摳子的綜合口味
以羅馬字書寫台語,可以追溯到19世紀。基督教長老教會來到福建、台灣傳教,以羅馬字拼寫當地語言,並且編纂字辭典(如廈英大辭典、廈門音新字典等等)。傳教士對台灣的貢獻,三天三夜也講不完,這裡就暫時省略一萬字。

由於羅馬字母完全就是拼音文字,只要記得不到30個基本字母和符號,就能把台語全部通通拼寫出來,實在是太神奇了傑克(自以為有哏,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這句話從哪來的……)。相較之下,漢字數量眾多,學習困難,當時的教育不普及,文盲很多,要學漢字學到可以讀寫的地步根本不可能,但是學羅馬字絕對是第一次就上手啊!(嗚嗚,這個哏也很老)

因此,這種以羅馬拼音書寫台語的方法,迅速累積了大量的文獻,真真是「老嫗能解」(有人發現這句話有點性別+年齡歧視嗎),於是又稱為「白話字」,也稱為「教會羅馬字」。到了這幾年,因為台語的推廣工作需要一套教學標準使用的拼音系統,所以就以教會羅馬字為基礎,修訂成「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,簡稱「台羅」。

所以說,從教羅而來的台羅,其意義不是只有「拼音」而已,而是文字。在1885年誕生的台灣第一份報紙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,就是以全羅馬字書寫的,比赫赫有名的《民報》早了很多很多很多年啊!這還不是最酷的,最酷的是,他到現在仍在發行中,只不過名字變成了《台灣教會公報》。(不相信?人家還有網站咧 http://home.pctpress.org/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教會公報的性質就是一般報紙,所以內容包羅萬象,根本台灣小百科。看不懂?沒學過當然看不懂啦,不過據說,當年沒有受過教育的人,只要三天就學會了柳。

羅馬字因為記音準確,在文獻研究中,剛好彌補了漢字無法表音或表音不精確的大問題。而因為時代變遷,目前在台灣,大家都已經具有漢字讀寫能力,全羅馬字的書寫,恐怕也不符合當代需求了。

可是,台語實在很難全部都用漢字寫呀,除了規範困難、對選用漢字意見不一之外,研究也已經證實,有許多詞彙來源根本不是漢語,硬要用漢字寫也不是不行,但,這麼勉強是何苦呢?

所以,目前台文界最常見的書寫方式,就是「漢羅夾雜」,也就是漢字和羅馬字搭配使用,各取兩種書寫方式的優點這樣。

講完了,真糟糕,這篇講太多訊息,一點也不好笑,來救援一下好惹。

華語:您真了不起,簡直就是聖人!
漢羅夾雜:你真了不起,bē輸ná聖人leh!
全羅馬字:Lí tsin liáu-put-khí, bē-su ná sìng-jîn--leh!
火星文:哩金料不key,美蘇納性臨咧!

好,沒有救援到,連句子都是從客家小吵來的……

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

小王與火雞

講到「客兄」,有些人臉紅心跳,有些人氣急敗壞;有人說這客兄說得好,來家裡做客的兄長,還真是名正言順;有人說,客兄哪有到家裡來的,都嘛在外面,這個客沒道理;客家的捧由更是生氣,幹嘛我們躺著也中槍,用我們族群的名字當小王的代稱啊?生氣之餘,也不甘示弱地產生了一個詞彙「學老嫲(hog5lo31ma11)」,這個「學老」是借音字,意思是「說閩南語的」,「」在客家話是表示女性的意思,所以「學老嫲」就是「說閩南語的女人」,進一步的意思是,對,就是小三。

好了吧,閩南人把小王叫成「客兄」,客家人把小三叫成「學老嫲」,兩族群不械鬥了,語言上倒是互不相讓。各位觀眾,這可是個天大地大的誤會啊!誤會啊!誤會啊!(因為很重要......其實是回音)

解釋這個詞彙之前,得先稍微說一下台語裡的「方言差對應」。台語是由閩南語中不同的話組成,其中兩大宗就是漳州話與泉州話,在台灣各種語言接觸混雜之後形成了台語。不過呢,漢語系厲害的地方之一,就是混和之後規律還是存在,於是台語有兩個主要的方言差異,就是所謂的漳州腔和泉州腔,他們混和的狀況先不提,這裡要說的是他們的規則對應。

比如說啦,如果你家的「」讀成ê(ˊ),那「火雞」會讀成”hué-ke”(ㄏㄨㄟ ㄍㄟ);可是如果你家的「鞋」讀成”uê(ㄨㄟˊ),那你家的「火雞」就會讀成”hé-kue”(ㄏㄟ ㄍㄨㄟ)啦!可是不管怎樣,大家的「」都是”hue(ㄏㄨㄟ),大家的「」都是”ké(ㄍㄟˋ),沒有差別,這是因為「花、假」沒有方言差,而「火雞鞋」(新款的?)有方言差的緣故。

好啦,回頭看看我們的小王。「」這個字,和「花、假」一樣,不分漳泉讀法是相同的,都讀kheh(ㄎㄟˋ),可是小王啊小王,在泉州腔裡可不是這麼叫的不然還能怎麼叫。事實上,漳腔的人說”khè-hiann”(ㄎㄟˋ)、泉腔的人說”khuè-hiann”(ㄎㄨㄟˋ)。語音的對應是個最沒有詮釋空間的證據,明明白白,真的不是「客」兄啊!

那不然應該是什麼?讓我們想一想,「乾爸、乾媽、乾兒子」台語叫做「契爸(khè-pē)契母(khè-bú)契囝(khè-kiánn)」(不幫你們標注音了,點進去看辭典,有發音),這個「契」,就是有”khè/ khuè(ㄎㄟˋ/ㄎㄨㄟˋ)對應的字。

所以答案揭曉,小王真正的名字是「契兄」。什麼意思啊?很簡單呀,就是乾哥哥嘛!(張震嶽表示:只是乾妹妹,剛認識的乾妹妹,你以前還不是我的乾妹妹……

關心婚姻議題的人可能會問,那小三呢?小三的台語怎麼講?有喔,叫「夥計(hué-kì)」。(李麥克表示:…………..

以上,是一個以語言學化解族群衝突的例子。(茶)

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

[舊文] 討論「國語注音符號」(台文書寫附註解)

2015/4/25 舊文

我實在無理解,是按怎講著拼音,逐家攏會「理智相拍電[1]」,毋但是台語,講著「國語注音符號(以下簡稱注音)」嘛是仝款。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這篇:http://www.thinkingtaiwan.com/content/3980

先品[2],我無反對注音,對我來講伊是一套符號,只要是符號,就會有優點佮欠點,羅馬字嘛是仝款,所以我嘛無認為一定愛用注音,對我來講這是「選擇」毋是「是非」。

先講注音的優點。注音是完全針對華語設計的符號,對華語來講真合軀[3];聲母、介音、韻母分甲真明,對漢語鬥句[4]的需求來講較直覺;因為「韻母」的設計,教注音毋免順紲[5]教語音觀念(當然有人會認為這是欠點,愛看咱對拼音教育的期待是啥物);閣來是目前台灣的教育是用注音。

注音的優點差不多就是羅馬拼音較欠的,注音的欠點,有的是羅馬字的優點(比論講羅馬字本身就是拼音文字,較適合做拼音的符號,閣有通用性,而且全世界學中文的人大部份攏用漢拼),有的是伊本身的雙面刀(比論講學這套符號干焦華語會使用,無夠經濟)。

以上攏有人講過矣,我想欲舉幾个定定聽著、對我來講值得討論的。

1.注音符號是咱的「根本」,廢注音就是消滅中華文化。
好啊,咱來講中華文化。注音自發明、改良、頒佈到今,毋才百捅年[6],漢語歷史有偌長?「用符號注音」本底就是新觀念,佮中華文化無底代。若真正欲佇語言上「復興中華文化」,按呢咱來用反切、用韻圖,工具攏便便[7]喔。

2.「通用拼音」是台灣人的拼音,咱愛有主體性。
先說明,佇台灣的「羅馬拼音」有「教會羅馬字」佮「通用拼音」,是無仝款的物件。
我轉的這篇文章內底嘛共「通用」佮「台灣意識」做連結、共「漢語拼音」佮「傾中」做連結,各位朋友,這真正是天大地大的誤會,民進黨嘛無語言專家,in當初是揣毋著人。
欲講「有台灣意識的羅馬字」,嘛是教會羅馬字,毋是通用,通用的問題一大捾[8],遮先莫講。(用教會羅馬字寫台灣語言的歷史,比注音是加真長)

3.注音嘛會使標台語,學注音就好矣。
確實有一套「方音符號系統」,毋過,毋免講到「意識形態」的層次,單純就符號來講就好,因為華語佮台語有足濟音無仝,為著欲拼台語,佇原本的注音符號以外,愛閣加幾若个新的符號,袂較好教,嘛袂較好學,閣有數位化這關(最近有人咧解決矣)。

4.所以講,學羅馬字就好,連台語、客語、南島語攏會當用。
這嘛是簡化的講法,因為每一个語言所用著的音無仝款,表面上差5、6个音若像無差真濟,其實是會改變系統的,比論講華語的脣音干焦[9]有b、p(國際音標煞愛寫做p、ph),台語有p,ph,b(國際音標寫做……仝款p,ph,b),也就是講,仝款用羅馬字,一个「p」佇兩个語言內底代表無仝的音。
講起來是台語的臺羅較符合國際音標呢,欲佮「國際接軌」,按呢欲照台語改無?所以講無啥物國際毋國際的問題,拼音系統是學習的基礎,對語言本身有合無合上要緊。
閣再講,漢語拼音其實有真濟所在違反音位原則,嘛有受制佇拍字盤[10]26字母的範圍,致使有硬規定出來的用法。

5.注音的ㄐㄑㄒ是加出來的,嘛無符合音位原則啊。
這嘛是誤解。「ㄍㄎㄏ」「ㄓㄔㄕ」「ㄗㄘㄙ」攏袂當配「ㄧㄩ」,「ㄐㄑㄒ」是干焦會當配「ㄧㄩ」,雖然講「ㄐㄑㄒ」佮另外這三組攏「互補」,照音位原則應該毋免家己有一組,毋過,是欲共伊囥入去佗一組(以上參考何大安)?
咱會曉講台語的人會感覺講干焦佮「ㄗㄘㄙ」這組有合,這是因為台語ts,tsh,s(就是華語的ㄗㄘㄙ)嘛有顎化的現象,毋過k,kh,h(ㄍㄎㄏ)無,就是咱有「ki,khi,hi」這款組合華語無,閣來是咱無「ㄓㄔㄕ」,所以咱才會感覺干焦「ㄐㄑㄒ」是加的,佮「ㄗㄘㄙ」會當合併。


講來講去,注音你嘛批評、羅馬字你嘛批評,你是贊成用啥物?
我上頭仔就有講矣,無一套符號是完美的(參考張裕宏、鄭良偉),國家欲用啥物符號來教育,是政策的選擇,毋過欲做出正確的政策進前,愛理性討論優點佮欠點,才會當根據國家需求選擇「較適當」的符號。我要意的是理性討論。

註解:
[1]相拍電:短路。轉自「理智斷線」
[2]先品:先聲明
[3]合軀:(衣服)合身
[4]鬥句:句子押韻
[5]順紲:順便
[6]百捅年:一百年多一點點
[7]便便:現成
[8]一大捾:一大串
[9]干焦:只(有)
[10] 拍字盤:鍵盤,其中一種翻譯